首页 > 综合园地> 医卫生态 > 野生菌:青山绿水的守护神,健康品质生活的新食源
野生菌:青山绿水的守护神,健康品质生活的新食源
编辑:李欣谕   来源:农工党云南省委   发布时间: 2019年11月29日   

中国农工党首届云南环境与健康论坛

野生菌:青山绿水的守护神,健康品质生活的新食源

刘培贵(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会长,联系电话13608874730,邮箱地址:pgliu@mail.kib.ac.cn)

摘要:21世纪是真菌的世纪。真菌不是动物,更不是植物,是独立的菌物(真菌)界的一大类群生物。科学认知野生菌是保护与持续利用根本保障。野生菌是菌物界中高等大型真菌(子囊菌类和担子菌类中裸眼可视的真菌)的民间统称,是大自然客观存在的宝贵资源,迄今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全球真菌种类达380万种之多,其中高等大型真菌(蘑菇),即野生菌14万种,大约只有10%(1.4万种)是已知的,90%尚不为人知,90%的种类与植物具有互利互惠的菌根关系;其庞大的地下菌丝及菌根网络系统在污染防治、清除有害物质,守护青山绿水维护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记载有4800多种,云南记载21科604属2753种,占全国57.4%;其中可食野生菌1789种,药用798种,其中食药兼用561种。野生菌中的毒菌是可以识辩的,中毒事件是可以预防控制的。野生菌是一大类跨界绿色食材和天然药源宝库。野生菌虽然不是药,但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等方面却可以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食源结构的多样化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新趋势。我国野生菌保守估产3000-5000万吨/年,实际利用率仅3.7-4.4‰;其中云南天然林下野生菌蕴藏量达80-100万吨,市场销售约11-18万吨左右,发展空间巨大。野生菌产业发展瓶颈是缺乏科学认知常识和基本管护技能,以及产权不清,缺乏法律法规的制约,竭泽而渔、乱采滥挖普遍存在,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实施森林农业森林食物——林下野生菌绿色发展战略,大力科学普及野生菌生物学常识以及毒菌鉴别方法,可以杜绝毒菌中毒事件发生,是包括云南山区的全国贫困地区发展的重点领域。应用已有的科技创新产业化成果,明晰产权,科学管护与合理利用,促进野生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健康中国提供必要的新食源。发展野生菌产业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实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战略要求。

关键词:森林食物,食药源结构,多样化,毒菌识别,科学常识,精细管护,持续利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越发深入人心的当下,准确理解其中的深刻寓意尤显必要。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良好生态环境是任何经济体量所不能置换替代的。不论以何种方式、何种速度发展任何产业,均须尊重自然规律,维护青山绿水是根本前提。然而,仅空守着青山绿水也不可能实现金山银山梦。绿水青山有着内在的生态系统自我维护保障机制和外部的必要支撑条件。因此,因地制宜地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认识青山绿水的基本属性,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维系发生发展规律尤显必要。从青山绿水中发现蕴藏着的自然资源及其价值,既要认识她、敬畏守护她,又要按照科学属性和自然规律来呵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才能体现青山绿水的巨大价值,变成可持续利用的巨大财富,实现金山银山梦!林下野生高等大型真菌(以下简称野生菌)就是蕴藏在青山绿水中,而长期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的大自然珍贵资源。

在自然界中,野生菌是一大类独立的生物类群。根据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真菌既不属于动物,更不是植物,而是独立于动、植物界以外的一大异养类生物,即菌物(真菌)界1。据最新资料表明,全球真菌种类达380万种之多,其中90%的尚不为人知,90%的种类与植物具有菌根关系。2017年一年发现描述报道新种达2189种2。菌物界中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合称高等真菌,其中的肉眼可见的通常称为高等大型真菌,而在民间习惯上人们把发生在自然环境中,主要包括发生在森林和草原等自然环境中的高等大型真菌(higher macro-fungi),通称为“野生真菌(简称野生菌wild fungi,或野生蘑菇wild mushroom,下同)”以区别于人工栽培食用菌(artificial cultural edible fungi)。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森林面积达到31.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国土面积的21.66%3;草原面积58.92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9%4;森林草原合计90.12亿亩,占国土面积62.56%。这是产出野生菌的基本国土面积。最低估产应在3000-5000万吨/年,而实际利用仅有18.6-22万吨/年5,利用率仅0.37-0.44%;其中在云南野生菌的利用率波动在11-18万吨,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全球估计有14万种野生菌,大约只有10%(1.4万种)是已知的。据中国菌物名录数据库记载统计,截止2018年12月30日统计我国有27,900种及其变种变型,隶属于15门,56纲,192目,585科,3534属(http://124.16.146.175:8080/checklist/checklist.html.)。迄今正式出版的60卷《中国真菌志》描述记载了超过8000多个种及种下分类单元。其中我国西北(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约30%的国土分布有759属3887种(包括广义的黏菌及卵菌类群)。华南和西南(包括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热带区域不到5%国土面积,分布有1192属5056种6;西南由于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种类非常丰富;许多菌根性真菌仅限于与其宿主植物的分布区域。华中和华东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工农业活动频繁,污染及环境栖息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因此,真菌种类较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型高等真菌,即野生菌记载有4800种,云南大型真菌21科604属2753种,占全国57.4%7。野生菌是一类巨大的未被了解和充分利用的强大独特功能的食疗兼顾的自然绿色资源。特别就现代医学而言,成为最为重要的是野生菌世界呈现了一个无尽的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真菌多糖资源8

据统计记载我国可食用的野生菌1789种,药用798种,其中食药兼用561种(http://124.16.146.175:8080/checklist/checklist.html.)。全国年产最多的野生菌物种和生物量最多的科是多孔菌科(257种)和牛肝菌类(247种)。多孔菌科的真菌绝大多数是发生在枯枝落叶层和枯桩倒立木上的腐生真菌,它们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元素循环再利用,对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清道夫”作用;绝大多数种都是待开发利用的药用真菌。而牛肝菌类中的众多物种是以云南分布为主的特色野生菌,仅狭义牛肝菌科云南省境内就分布有37属200余种,其中包括8新属59新种和29新组合9,10,11。市场可食用的野生牛肝菌达60多种,其中一些颇受国际美食界青睐的种都是来自的云南及其周边区域的特有种或主产种,占市场总量的48%。我国西南乳菇属达95种,新种35种,亚洲特有种77.9%12。野生菌市场份额最大的是松茸类,计有6种13。干巴革菌类是滇中一线最受青睐,价格昂贵的种类,计有6种之多14

块菌(松露)在全球范围内被誉为“顶级食材”、上帝的食物厨房里的黑钻石,以克论价。因为生于地下,鲜为人知。迄今我国报道记载块菌类93种,其中真块菌(true truffles)62种15,16。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的块菌属系统发育树,12个分支中中国就有9个支系,7个支系全球范围,2个支系仅分布于中国及亚洲,76个种分布中国,其中70种是中国特有种。过去许多种曾经被误定为欧洲种,实际上只有2个种(Tuber anniae T.maculatum)是外来的2。近期在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泰国北部清迈新发现了3个白块菌物种,其中确认有发生在山地常绿混交林桦木科鹅耳枥(Carpinus sp.)树下的意大利白块菌(Tuber magnatum Picco)的分布[15]。由此推测,我国境内一定有全球最昂贵的意大利白块菌的存在16。中国及亚洲范围内,特别是三江(怒江(沙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既包括了一些古老种,又有新分化形成的分类群,可见中国块菌生物多样性及其遗传资源是极其丰富多样的16, 17。在我国石灰岩山地的广泛区域最具有发展种植业潜力的就是块菌(松露)类,发展潜力巨大16,17


就生态习性而言,以云南野生菌市场数据为例,腐生真菌占10.6%,寄生菌 8.2%(其中虫生真菌2.4%,蚁巢生真菌 4.8%,竹生菌1%),与森林树种共生的大型菌根真菌占81.2%(未发表数据)。与宿主植物共生的大型真菌属于外生菌根真菌(EMMs)菌根及真菌菌丝分泌有机酸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矿物质分解成可溶性单体元素,与真菌酶类物质和水分一道提供给植物;由此大大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了森林树木的生存能力。而宿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输送给共生的菌根真菌,满足菌根真菌生长发育之需,彼此达成一种默契,构成了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互惠互利,谁也离不开谁的“生死联盟”16,17。。其菌根及其地下菌丝构成了地下致密的庞大网络系统,不仅仅涵养了矿物、有机等营养元素,还起到了不可小视的森林巨大储水、蓄壤以及生物转化的功能,它们在共同生活的生命代谢过程中共享信息和活性物质。菌根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素等营养物质循环、土壤中碳储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6,17,18,19,,20,2122,23;在植物群落动态中起着物质吸收与传递关键中介作用24,25,2627,28,29。利用这一生态学关系,科学家们创制出了菌根合成技术,培育出菌根苗,使得在贫瘠土壤、气候干旱、高温或低温的区域植树造林成为可能16。并在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和防治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发挥了青山绿水守护神的功能。这充分反映了野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殊地位。而珍稀名贵的野生食用菌绝大多数都是外生菌根菌EMMs。如我国野生菌市场常见10大类群:块菌(松露)类、松茸口蘑类、牛肝菌类、干巴菌类、羊肚菌类、鸡油菌类、鸡㙡菌类、红乳菇类、虎掌菌类、离褶伞类,除了羊肚菌类的个别种、离褶伞类和鸡㙡菌类外,其余都属于森林植物的外生菌根真菌。这些种类采用传统方法至今仍不能实现人工栽培。而通过科学普及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制约和约束粗暴的采集行为,彻底改变乱采滥挖局面,科学合理采集,增加设施,精心管护,菌根育苗造林,是可以达到稳产增产目的,实现持续利用和发展目标。

野生菌是一大类跨界绿色食材和天然药源宝库。一直以来,人类以动、植物为主要食、药物原料。自然界存在着的生命体,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适应环境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一套化学的和物理的防御体系,以应对竞争者和变化了的外部环境条件,都有着独到的生存法则和策略,并且提供了广泛的、高度专一有效的活性物质,以独特的方式形成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奇特功能的物质世界27,28,29。野生菌与植物一道净化环境贡献巨大,有的美味天成、药效神奇,尽管仍有诸多不解之谜,但近代随着科学认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综合功能净化生态环境收到了持久效果;从自然界获取纯天然物质的需求和兴趣越来越浓,这不仅仅是因为纯天然物可以作为绿色生态的食、药源,满足和丰富人类健康必须的多样化食物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崭新的异源性食药源,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新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和途径,在食物防控和治疗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高等真菌中的野生菌就属于这样一大类“创造系数”很高的生物资源,它们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化学结构多样,独特新颖,而且多具有生理和药物活性229。众所周知,人类生命过程中医药界曾有2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历程。第一个是18世纪牛痘疫苗的发明使人平均寿命从20岁提高到40岁;第二个是20世纪20-30年代青霉素的发现,从真菌中发现的第一个抗生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减少了数亿人的痛苦,使人类平均生命从40提高到了60岁。可以预测第三个人类生命里程碑已经到来,将归结于真菌产业30。就真菌的研究和利用,或不再仅靠药物,而是依靠环境治理、食物多源化和结构改善,有望寿命再延长20岁,使中国人平均寿命提高到80岁以上不是梦。

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元,人体由约60万亿个细胞组成,所有慢性疾病都可以归结为细胞功能的失常31。所有人类疾病的原因归结于细胞故障,而故障的原因是营养不良或毒素积累或侵袭导致细胞病变。换句话说,只要能保证细胞所需的营养,同时防止毒素积累和侵袭,就可以保证人体的健康。人体慢性疾病可以通过补充细胞膜表面的糖链(硫酸软骨素和硫酸乙酰肝素都是细胞膜广泛表达的糖链,这类物质如硫酸乙酰肝素和葡糖糖胺,在欧美国家作为细胞基质和细胞膜糖链合成基本原料的确用于骨关节慢性衰老的保护和修复有近40年了,尽管不能说所有慢性疾病都可以通过补充他们完成修复,但可以得到缓解31,32。人们不会忘记二战期间,1945年美国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在原子弹爆炸的地方寸草不生,唯几根木头上有正常生长的蘑菇(香菇、侧耳)。1963年发现蘑菇里有一种多糖,能够抗辐射和提升自身的免疫力。1966年日本就把该项成果进行了产业化,试用于大量癌症患者的身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0世纪后期发现了具有控制细胞分裂、分化,对人体患病细胞具有靶向治疗和修复功能的神奇物质;譬如灵芝多糖、巴西蘑菇真菌多糖可以应用在癌症化疗过程中作为增强免疫的药物,起到良好的效果33。这种物质就是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的“活性多糖”;诸如香菇多糖lentinan、云芝多糖PSK (krestin)、 裂褶菌多糖schizophyllan以及其它的一些真菌多糖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34,35。据报道,真菌多糖并不直接攻击癌细胞,而是通过激活患者体内不同的免疫应答机制,产生抗癌、抗菌素来控制癌细胞发生发展。因此,真菌多糖应用在化疗临床的双向调节都有较好的效果8。有证据表明人类疾病和衰老的根源是细胞膜多糖体的缺失,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及防御功能减弱消退。预防与治愈之根本就是修复或补充人体细胞膜多糖体。在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体内至今均未发现此种多糖体。而在真菌中则普遍存在,这就是被称为真菌多糖fungal polysaccharides的多糖体,是一类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活性多糖,与人体细胞膜多糖体结构相似,且具生理活性。因具有修饰调节功能,故也被称为生物修饰剂或“生物反应调节物”(“BRM”),可以修复受损人体细胞受体和恢复细胞的生理活性,从源头防止人体疾病的发生8,35。因此,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2年宣布:21世纪是真菌多糖世纪(http://k.sina.com.cn/article_6421448105_17ebf85a900100bny2.html)。

除了真菌多糖外,野生菌不同类群还含有一些特殊的成分。诸如担子菌门的革菌科簇扇菌Polyozellus multiplex (Underw.)Murrill (俗称黑鸡油菌、乌茸菌、黑干巴菌) 含有一种生物活性成分——簇扇菌素polyozellin(分子式C22H14O10),在抑制和预防胃癌发生中有作用,对脯氨酰内肽酶(在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的合成有抑制作用。因此,簇扇菌素polyozellin具有潜在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36。 众所周知,被誉为“厨房里的黑钻石”的块菌(松露)成熟期除了含有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常规的营养成分外,还有特殊的类似于麝香气味的雄甾烯醇(androstanol)、雄烷醇(a-androstenol)、虫草素、虫草苷,以及二甲基硫甲烷等具有催欲增鲜作用的化合物16,29。新近还首次分离获得四个新的鞘脂类化合物。鞘脂类化合物则参与调节人体细胞多种生物学过程,如信息传递、抗原抗体反应等人体免疫力提高等功能。这类化合物的活性具有抗肿瘤,提高人体免疫力、修复受损神经元细胞、延缓衰老和保肝护肝等方面的作用29。干巴菌类Thelephora ganjun-complex(复合群至少有6个种)是一类非常特别的复合型的外生菌根真菌。子实体含有的一类稀有的对联三苯化合物(p-terphenyls),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氧化酶抑制(抗氧化)作用,以及杀虫、抗菌、自由基捕获(抗氧化)等作用29。黑伞属Agaricus spp.的蘑菇类具有抗乳腺癌、前列腺癌、直肠癌的显著作用35。森林中的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是一种常见的寄生兼腐生的野生菌,既可以食用,又可以药用;蜜环菌具有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四肢麻木、癫痫等疾病,含有蜜环菌素和保护脑活性的化合物蜜环菌酸等30多种的化合物37。蜜环菌还是著名药用植物天麻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共生真菌。从乳牛肝菌属Suillus点柄乳牛肝菌S.granulatus真菌子实体分离获得乳牛肝菌素suillin,除了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相当强的抑制活性外,还具有抗氧化、抗过敏、抗菌活性、抗白血病36,37, 38。从厚环乳牛肝菌S. grevillei 分离获得一种油状物抑制剂bolegerevilol具有很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38,39,40(注:体内脂过氧化物的积累会引起多种疾病)。从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获得乳菇紫素lactaroviolin具有抗结核杆菌的活性,对预防结核疾病的传播与发生具有作用29,35。我国北方内蒙古草原著名的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含有凝集素lectin则具有多种活性,具有血管松弛的作用,可以用于降血压,调节免疫力和抗肿瘤的功能41。上世纪80年代从一种虫草Cordyceps subsessilis的无性世代中发现了选择性的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cyclosporin,被广泛应用到人体器官移植中29。获悉近来从非洲热带雨林植物叶子上生长的一种奇特的真菌中发现了可以口服类似胰岛素具有降血糖功能的化合物。

除了寻找新的药物之外,真菌还是发现新农药的重要来源。很多真菌的子实体从来不受昆虫、霉菌等病原菌的侵扰。研究发现受伤的子实体很快能够产生大量的具有抗菌、杀虫等多种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诸如乳菇菌(奶浆菌)类Lactarius spp. 的子实体含有无活性的化合物stearoyl velutinal,一旦外来入侵受伤后,立刻转化为很强活性的抗生素isovelleral防卫素。类似反应广泛存在于野生菌子实体中。这说明大型真菌有自己一套有效的防御体系,一旦受伤即启动系统分泌酶类物质将次生代谢产物激活转化为新的活性产物2939, 4041,42。这些转化过程为人们从中不断发现新的结构化合物及其有用物质提供了机遇和可能。

除了作为药物外,真菌及其代谢产物还广泛应用到其它领域,如食品饮料应用的柠檬酸、葡糖酸、维生素,制造树脂用的衣康酸、富马酸,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真菌可以帮助人们利用植物废料制造生物燃料。在一小份块菌根际土壤样本里有多达数千种真菌43。真菌工业用途,近来发现某些真菌在数周内可以降解塑料44。真菌衣康酸是工程塑料和合成橡胶的原料。真菌制成品可取代聚乙烯泡沫,皮革和部分建材,以及酶工业用的淀粉酶、蔗糖酶、蛋白酶,洗衣粉中的果胶酶、脂酶等2。在生物世界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真菌是必须的一环,真菌与植物的共生现象是与植物长期协同发展演化的结果,构成高度协调统一的整体,是生物中和睦共存的光辉典范。诸如此类,从不同的野生菌中发现大量特殊成分,科学而巧妙地加以利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经济、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改进和提高,野生食用菌市场需求大幅度增加,环境的改变以及缺乏基本常识的乱采滥挖、竭泽而渔的采集行为导致野生菌种群及其自然产量的明显下降。诸如冬虫夏草Ophiocordyces sinensis由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产量100吨,九十年代末下降到5-15吨;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 1996年年产量6000吨,近年来只有1000-1500吨。冬虫夏草和松茸虽然于1999年被国家农林部列入二级保护濒危物种,但减少的势头并没有根本遏制。国产块菌(松露)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在我国西南云贵川藏大量分布,近年来我们在内蒙古、河北、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考察先后发现(未发表资料),却因生于林中地下土壤中,鲜为人知。历经30余年,由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南自然产量3000多吨,近年来不足300吨(未发表资料),资源减少导致匮乏速度极其惊人!

菌物(真菌)世界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包括野生菌的真菌是生态系统和生命圈的重要支撑部分。由于栖息地环境变化、氮污染、气候变化、人为因素等违背自然发生发育规律,有的濒临危机,有的种类正在灭绝。如果真菌灭绝了,包括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与保护也就失去了依托!随着现代科学认知的发展,野生菌资源的生态、经济价值和巨大应用潜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包括云南在内的我国西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立体型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从热带到高山、亚高山的5种主要植被气候带,多样化生态类型,丰富动植物种类,是全球32个生物多样性热点研究区之一。云南是世界野生蘑菇的天堂,种类多,品质好,特有性高,四季产出;不仅拥多样性极其丰富自然资源,还有世界注目灿烂的野生(食、药、毒)菌悠久文化。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兰茂医药学专著《滇南本》,就有真菌作为药物的记载。2007年第五届国际菌根食用菌大会、2017年第五届中国国际块菌(松露)大会等国际性大会的成功召开,使云南融入世界,滇菌一举成名,天下知。云南成为全球业内皆知的野生菌餐饮、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贸易和交流的中心之一。云南野生食用菌进入国际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历经四十年,经久不衰,遍布五大洲、三个国际合作组织(东盟、欧盟、亚太经合)、23个国家和1个地区。在云南省所有创汇的农产品中,野生菌出口国最多、地域最广、享誉度最高,其中出口日本、意大利、德国三个国家贸易量最大。特别是中国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把云南建设成为通往东南亚、南亚的桥头堡,为云南野生食用菌走向这些国家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也为东盟国家的野生菌进入我国云南省野生菌市场大开方便之门。以云南为主,产自我国东北、华北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的野生食用菌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观光采购。以昆明云南省木水花野生菌批发市场为例, 2005年建立年交易量1.97万吨,交易额19.7亿元;2017年交易量达3.8万吨,交易额达到70.8亿元;经营户从30户到2018年发展到逾千户(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管理公司提供)。来滇旅游采食野生菌也成为一种时尚,悄然成为典型的云南高原特色生物主打产业。雨季(5-10月)是野生菌种类最多的季性市场时段,每个乡镇公路边自发形成市场,盛产季节人头攒动,成为一大景观。为山地林区百姓搭建了一个购销平台,成为国内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实现林-菌共生共荣,保障森林健康生长,同时解决了山地山区数以百万计人的就业问题;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发展更加迅猛,村村寨寨、家家户户,人人采食野生菌成为一种沉淀已久的野生菌地方民族文化和淳朴厚重的食菌民风。因此,云南野生菌市场如火如荼,随着大健康绿色产业的发展,在昆明、楚雄、玉溪、普洱、大理、曲靖、保山、迪庆、昭通等州(市)建设了一批规模大、功能全、带动力强、辐射面广,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云菌”专业市场和“野生菌特色小镇”、“野生菌信息港”等网络平台,形成了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市场体系,规范了经营秩序,毒菌科学知识和识别方法持续受到群众的关注和接受,正在逐步消除食品安全部门误判误导的恐惧心理,中毒安全事故的发生正在逐年减少。林权流转与土地山林承包推行使得主要都市周边的承包户投入巡山维护与经营管理,年收益达到几万至数十万元,先行脱贫。一些企业加工销售年收益数百万、数千万元,成为省级或地方州县龙头企业。全省野生菌整体商业规模保守测算达数千亿元产值。云南省山地森林成为野生菌产出的绿色车间正在得到普遍认同和接受,野生菌市场显现出的勃勃生机,已成为林下绿色健康产业发展一主推机。

云南省野生菌产业三十多年来取得巨大进步,玉溪市易门县举办了14届野生菌交易大会暨野生菌科学论坛,楚雄南华举办了15届野生菌美食节暨野生菌大会;在云南先后举办了第三、第五、第六届中国块菌(松露)节大会。创立了我国首个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历时四年完成了我国首部《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条例》研修撰写,发出了《中国野生菌保护(南华)宣言》、《中国块菌(松露)保护发展(贡山)宣言》、设置《中国块菌(松露)节》建议得到普遍认可。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关于进一步加强保护松露资源工作的通告》。应用菌根合成技术,在云南、贵州、四川我国块菌(松露)菌根苗科技试验示范种植园成功产出;在华北、东北筹建中国块菌(松露)原产地保育增产基地得到地方民众的广泛响应。松露、干巴菌、奶浆菌、松乳菇、大红菌原产地生态保育技术,以及林下羊肚菌、金耳、灵芝、长根菇(黑皮鸡枞)等都取得成功经验。根据考察研究与分析,我国有成为全球种植主产国的自然基础条件和人文基础。2017年由云南省林业厅牵头,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组织了30多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媒体(网络直播)与现场参与的“科学识菌,科学拾菌,科学食菌”大型科普活动,编研散发了《云南省野生保护发展科普手册》、《蘑菇天堂》短视频、毒菌识别与预防等挂图纸质和视频科普资料50000册本。举办各类野生菌技术培训、科普报告不完全统计达1200多场次,参与科普35万多人,社会反响良好。以野生菌为产业的森林承包制普遍推广,林下块菌(松露)、干巴菌、奶浆菌、牛肝菌、羊肚菌、长根菇(黑皮鸡枞)等野生菌资源及其管护与驯化种植技术取得诸多成功经验,推广迅速,潜力巨大,蜚声大江南北。

目前,野生菌产业发展卡脖子的核心问题,一是地产权不清,管护收益权不明;二是科学普及远远不够,普遍缺乏野生菌和毒菌识别的一般性常识;相关部门不时发布误辨误导的信息;三是乱采滥挖现象没有根本改变,采集方法原始粗放;四是高端绿色产品,低端呈现市场,资源浪费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没有切实体现野生菌的高端价值。特别是某些主管部门观念守旧,野生菌与毒菌概念模糊不清,造成一定程度上产业发展受阻。切实体会和落实“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内涵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创新落实林权制度;落实《中国野生菌保护发展(南华)宣言》、《中国块菌(松露)(贡山)保护发展宣言》的精神、尽快颁布实施《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管理条例》,把科学知识、科学内容、科学技能、科学理念以法律条文形式传播开来,约定成俗,树立科学合理利用就是有效保护的理念,发挥野生菌在山地林区精准扶贫攻坚中的作用,把“资源可持续,农民有钱赚,企业有市场,政府有政绩”作为努力方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深化土地改革,明晰长久产权,投资与收益相一致;2、尽快建立地方法规规范采集行为,禁止采集幼嫩野生菌,杜绝乱采滥挖;3、科学普及基本常识,按照野生菌生长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科学合理利用,使野生菌再生能力得到切实保护;4、根据野生菌各大类群的特点,改革创新发展弘扬中华美食厨艺与文化;5、野生菌属于高端生态绿色商品,制定入市标准和地方产业标准,从粗放传统经营模式中提升解放出来,切实体现应有的价值; 6、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依靠科技大力发展野生菌绿色产业,为健康中国提供丰富而独特的新资源,实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伟大战略构思。

主要参考文献

[1] Eichinger L., J. A. Pachebat, G. Glo¨ ckner, M.-A. Rajandream, R. Sucgang, M. Berriman, J. Song et al., 2005, The genome of the social amoeba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 NATURE  435: 43-57.

[2] Fang, R., et al. (2018). Country focus: China. In: K. J. Willis (ed.),State of the World’s Fungi. Report.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pp. 48–55.

[3] 张建龙,2018,数说中国林业:森林覆盖率达21.66% 今年拟造林超1亿亩-中新网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3-12/8465282.shtml

[4] 刘加文,2018,中国草原面积世界第一约占全球草原面积12%,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5,20180718908422596.html

[5] 张慧、陈蕊、陈霞、朱晓丽,2014,浅析中国野生菌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经济师,8;71-75。

[6] Zhuang Wen-Ying, 2001, Higher fungi of tropical China, New York. Mycotaxon 1-485pp.

[7] 高正文、孙航,2016,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3-63pp。

[8] Wasser S.P.,2002, Medicinal mushrooms as a source of antitumor and immunomodulating polysaccharides,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60:258–274. DOI 10.1007/s00253-002-1076-7.

[9] Wu Gang, Kuan Zhao, Yan-Chun Li, Nian-Kai Zeng, Bang Feng, Roy E. Halling, Zhu L. Yang, 2016, Four new genera of the fungal family Boletaceae, Fungal Diversity 811):1–24.

[10] Wu GangYan-Chun LiXue-Tai ZhuKuan ZhaoLi-Hong Han, Yang-Yang Cui, Fang Li, Jian-Ping Xu and Zhu L. Yang. 2016, One hundred noteworthy boletes from China. 81(1): 25–188.

[11] Cui Yang-YangBang FengGang WuJianping XuZhu L. Yang, 2016, Porcini mushrooms (Boletus sect. Boletus) from China, Fungal Diversity, 81(1):189-212.

[12] 王向华,2008,中国西南乳菇属分类、个体发育与区系地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1-322。

[13] 臧穆,1990,松茸群及其近缘种的分类地理研究,真菌学报,9(2)113-127。

[14] 王向华、刘培贵等,2004,云南野生商品蘑菇图鉴,云南科技出版社,115-117。

[15] Nakarin Suwannarach, Jaturong Kumla, Jomkwan Meerak & Saisamorn Lumyong, 2017. Tuber magnatum in Thailand, a first report from Asia. Mycotaxon 132:635–642. https://doi.org/10.5248/132.635.

[16] 刘培贵,2018,中国永胜块菌(松露)保护与持续利用实用手册,云南大学出版社,51-53。

[17] 刘培贵、陈娟等,2016,中国的块菌(松露),科学出版社,i-xxi,1-130。

[18] 刘润进、陈应龙,2007,菌根学,科学出版社,1-6,15-21,125-126。

[19] Laura Bogar, Kabir Peay, Ari Kornfeld, Julia Huggins, Sara Hortal, Ian Anderson & Peter Kennedy, 2019, Plant-mediated partner discrimination in ectomycorrhizal mutualisms,Mycorrhiza 29:1-15;https://doi.org/10.1007/s00572-018-00879-7.

[20] Gutirrez, A., A. Morte & M. Honrubia,200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ycorrhiza formed by Helianthemum almeriense Pau with Terfezia claveryi Chatin and Picoa lefebvrei (Pat.) Maire, Mycorrhiza (2003) 13:299–307, DOI 10.1007/s00572-003-0236-7.

[21] Yang Xue-Qing, Gayantha R.L. Kodikara, Eike Luedeling, Xue-Fei Yang, Jun He, Pei-gui Liu & Jian-Chu Xu, 2012. Looking below the ground: Prediction of Tuber indicum habitat using the Weights of Evidence method, Ecological Modelling 247 (2012) 27– 39.

[22] Averill C, Turner BL, Finzi AC, 2014, Mycorrhiza-mediated competition between plants and decomposers drives soil carbon storage. Nature 505: 534–545.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2901.

[23] Garcia K, Delaux P, Cope KR, Ané J-M (2015) Molecular signals requir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ectomycorrhizal symbioses. New Phytol 208:79–87.  https://doi.org/10.1111/nph.13423

[24] Clemmensen KE, Finlay RD, Dahlberg A, Stenlid J, Wardle DA, Lindahl BD, 2015, Carbon sequestration is related to mycorrhizal fungal community shifts during long-term succession in boreal forests. New Phytol 205:1525–1536.  https://doi.org/10.1111/nph.13208.

[25] Pringle EG (2016) Integrating plant carbon dynamics with mutualism ecology. New Phytol 210:71–75.  https://doi.org/10.1111/nph.13679.

[26] Chen W, Koide RT, Eissenstat DM, 2018, Nutrient foraging by mycorrhizas: from species functional traits to ecosystem processes. Funct Ecol 12:3218–3221.  https://doi.org/10.1111/1365-2435.13041

[27] Nara K, Hogetsu T (2004) Ectomycorrhizal fungi on established shrubs facilitate subsequent seedling establishment of successional plant species. Ecology 85:1700–1707.  https://doi.org/10.1890/03-0373.

[28] Kennedy PG. (2010), Ectomycorrhizal fungi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species interactions, community structure, coexistence mechanism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New Phytologist 187: 895–910. https://doi.org/10.1111/j.1469-8137.2010.03399.x.

[29] Bennett JA, Maherali H, Reinhart KO, Lekberg Y, Hart MM, Klironomos J (2017) Plant-soil feedbacks and mycorrhizal type influence temperate forest population dynamics. Science (80- ) 355:181–184.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i8212.

[30] 刘吉开,2004,高等真菌化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6,8-256。

[31] 魏江春,2012,真菌产业:延长人类寿命的第三个里程碑,《中国科技产业》5:1.

[32] 雷蒙德·弗朗西斯(Raymond Francis),2012,Never be sick again,选择健康-营养篇,1-268,电子工业出版社。

[33] Taler SJ, Textor SCCanzanello VJ, Schwartz L., 1999. Cyclosporin-induced hypertension: incidence,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Drug safety, 20(5):437-449.

[34] Zhu Xiao-Ling, Alex-F. Chen, Zhi-Bin Lin, 2007,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enhance the function of immunological effector cells in immunosuppressed mice,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11:219–226.

[35] Goro Chihara, Yukiko Maeda, Junji Hamuro, Takuma Sasak & Fumiko Fukuoka, 1969, Inhibition of Mouse Sarcoma 180 by Polysaccharides from Lentinus edodes (Berk.) Sing., Nature 222:287-288.

[36] Ocean Robbins, 2016, Amazing Study: Mushrooms reduce Breast Cancer by 64%, Food Revolution network. https://foodrevolution.org/blog/how-to-fight-prevent-cancer-with-mushrooms/?from=groupmessage

[37] Hwang JS, Song KS, et al., 1997, Polyozellin, a new inhibitor of proly endopeptidase from Polyozellus multiplex, Journal of Antibiotics 50(9):773-777.

[38] 袁明生、孙佩群,2013,中国大型真菌彩色图谱,四川科技出版社,279。

[39] Corrado T., Corrada G., Giovanni N., Jean-Francois V. & Christos Roussakis, 1989, An antitumor principle from Suillus granulatus,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52(4): 844-845.

[40] Corrado T., Mario P., Corrada G. & Giovanni N., 1989, An antimicrobial tetraprenylphenols from Suillus granulatus,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52(5): 941-947..

[41] Corrada G., Mario P., Corrado T., Jean-Francois V. & Christos R., 1992, Cytotoxic activity of tetraprenylphenols related to suillin, an antitumor principle from Suillus granulatus,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55(12): 1772-1775.

[42] Wang H.X., Liu W.K., Ng T.B., Ooi V.E.C., Chang S.T., 1996. The 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lectins from the mushroom Tricholoma mongolicum, Immunopharmacology 31: 205-211.

[43] Marc Stadler & Olov Sterner., 1998, Production of bioactive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the fruit bodies of macrofungi as a response to injury, Phytochemistry 38( 3): 1013-1019.

[44] 邓晓娟,2012,印度块菌根际和子囊果内微生物多样性及白块菌分类学研究,中科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1-121。

[45] Sehroon KhanSadia NadirZia Ullah ShahAamer Ali ShahSamantha C.KarunarathnaJianchu XuAfsar KhanFarihaHasan,2017, Biodegradation of polyester polyurethane by Aspergillus tubingensisEnvironmental Pollution225:469-480.


Wild mushrooms: The guardian angel of green mountains & clear water, The new food source for the human being healthy quality life

LIU PEI-GUI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4, China; Yunnan Wild fungi conservation &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bstract: the 21 century is fungous century. The fungi doesn’t animal, isn’t plant too, and is a big independent biological kingdom. The wild fungi are objective existence precious resources, however no fully realize and reasonable uses up to now. 38 x 107 species estimated on the globe, the higher larger fungi (including these species of Ascomycota & Basidiomycota, which would be watched and collected by naked eye, simply & folk name as wild mushrooms) is about 1.4 x107 species, 10% (1.4 x 106) among of them recognized only, 90% undescribed, 90% species is mycorrhizal relationship with plants. They have a great irreplaceable function in maintaining environmental Green Mountain & rives in by their underground mycelia & mycorrhizae system. More than 4800 species of wild larger fungi recognized in China. Hereinto 2753 species, 604 genera, 21 families recorded from Yunnan, occupied to 57.4% in total from China. 1798 species edible, 798 species medicinal, 561 species both for edible and medicines. The poisonous fungi can be recognized by their macro-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wild fungi, poisoning incidents could be controlled at all. The wild mushrooms are transboundary green food materials and natural medicinal treasury. More than 5 x 108 tons/year produced. Use ratio only 3.7-4.4/‰, 18 x 105 tons consumed in Yunnan wild edible fungous market. The bottle-neck of the wild edible fungi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wood property right ambiguous, short of general biological sense and basic management as well as protect, underground mycelia & mycorrhizal system disordering by rough & blind hunting method. Bring strategy of forestry agriculture into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s & wild larger fungi common sense, to apply existing innovative technology,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into promote the wild economic fungi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t last to achieve strategic conception of “Green mountains and blue waters are the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

Key words: Forest agriculture, structure of food & medicine materials, wild fungi diversity, ecological resources under forest, biological common sense, modern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员会 © 2019-2022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94号8楼 邮编:650031
ICP备案号:滇ICP备20006623号-1
技术支持:云南启享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国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员会 © 2019-2022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94号8楼 邮编:650031
ICP备案号:滇ICP备20006623号-1
技术支持:云南启享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