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理论> 理论学习 > 农工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农工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编辑:杨伊琪   来源:朱茁萱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24日   

摘要:社会服务是农工党践行新型政党制度的时代要求,是履行民主党派基本职能的重要实践,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农工党形象的主要窗口。本文针对当前农工党社会服务覆盖面,社会服务的内容、资源、方式、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策略和建议,希望能对农工党的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工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一、社会服务”概念的提出

198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指出:“民主党派开展经济、科技、教育、法律、医卫、文化等咨询及社会服务工作,要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社会效益。”首次提出了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概念。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

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各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一大特色。”再次确认了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入新时代,农工党只有立足界别,发挥优势,不断建设社会服务工作的队伍,健全和完善自身服务社会的机制,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保证党派自身参政议政实效,切实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职能。

二、农工党社会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一)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功能定位

社会服务功能,是指一个组织或团体在社会中提供的各种服务,旨在满足公众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社会服务功能不仅是农工党宗旨的体现,更是其与社会各界联系的重要桥梁。农工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增进民生福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服务功能对于民主党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社会服务是政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能够直接回应社会关切,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增强民主党派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其次,社会服务是政党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服务来作为主要渠道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民主党派能够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最后,社会服务是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民主党派的党员能够增强党性修养,提升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农工党在社会服务中的表现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农工党社会服务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探索。突出的工作如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农工党定点帮扶,全力助推大方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此外,农工党在各地都开展了一些社会服务工作,以义诊,环保宣传,健康科普为主要形式。突出的如组织系列“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公益活动等,这些社会服务工作成为广大党员为人民谋福祉,服务社会发展,展现家国情怀,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平台。

从不同的网络平台搜索“农工民主党社会服务”“农工党社会服务案例”进行分析及工作中了解,农工党在各地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社会服务覆盖面小

农工党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覆盖面小、服务网络不完善的问题。无论是在组织“义诊”进基层,还是进行环保宣传,由于缺乏服务的平台,未能与服务的对象,与社会广泛受众建立起有效的沟通联系,大多数社会服务工作只能字一个相对很小的范围或群体中进行,更多的时候,农工党社会服务工作的对象,只局限于特定的区域(某机关、某学校、某小区之类)和某些特定的群体。对服务资源的利用不足。

2.社会服务内容单一

所采集分析的案例显示,当前农工党社会服务工作的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除之前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心工作之外,统计显示农工党多数的社会服务工作局限于医药卫生领域、偶有关涉环保、科技等其他领域。在更广泛的文化、经济、人文社科等方面少有关涉。

3.社会服务资源有限

案例显示,农工党社会服务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方面相对有限,一是党内缺乏社会服务志愿者或专业人员,使服务范围和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很多项目只能是依托其他组织来进行,在项目中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具体组织社会服务的有的人力资源在专业领域或技能上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二是在社会服务项目中,经费保障不足是突出的问题,缺乏专项经费的保障,会导致一些社会服务项目无法启动或中途夭折,同时也影响到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社会服务的质量。

4.社会服务方式单一

目前农工党在进行社会服务工作中,多以传统方式为主、缺乏创新,如捐款、捐物、义诊、宣教活动等。这些传统方式虽然有其价值,面对新时期社会生活特点,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习惯都有改变,呈现出丰富性多样化的特点,以传统方式为主的社会服务方式局限性日益凸显。目前社会多样化发展,需求的是创新精神和动力,亟待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型社会服务方式。

5.社会服务队伍薄弱

社会服务队伍直接影响社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进入新时期,农工党社会服务队伍建设面临挑战,一是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社会服务涉及多个领域,如医疗、教育、环保等,需要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提供有效的服务。人才储备不充足,导致一些服务项目难以高质量地完成。二是部分党员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不强。

三、提升农工党社会服务功能的策略

要有效提升农工党的社会服务工作,扩大社会服务覆盖面,丰富社会服务的内容,充分保障社会服务的资源,创新社会服务工作方式,建设高素质的社会服务队伍,最终有效提升农工党的社会服务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和建议,希望能对农工党的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培育社会服务理念

理念先行,要提升党派社会服务能力与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社会服务理念的培育与宣传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提高党员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能激发党员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班,向党员传授社会服务的基本理念、方法和技巧;可以举办社会服务主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社会服务领域的优秀代表分享经验和心得。可以通过主题日、宣教周、宣教月等形式,向党员普及社会服务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党派信息共享平台,发布社会服务项目信息、志愿服务活动通知、培训资源等,方便党员获取相关信息并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加强党派对社会服务理念的培育与宣传,提高党员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这将有助于推动更多党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扩大党派内外社会服务工作的影响力。

2.建设社会服务基地

社会服务基地是参政党基层组织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平台,是拓宽党派社会服务领域的关键抓手。社会服务基地可以为农工党提供一个集中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农工党可以更加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社会服务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群众。同时,社会服务基地也可以成为农工党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各方合作的重要桥梁,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在建设社会服务基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基地的定位和职能,确保基地的建设符合农工党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党派的作用。其次,要加强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确保基地的运营有序、高效。再次,要注重基地的服务质量和效果,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社会服务活动。最后,要加强基地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3.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除了继续关注和投入医药卫生、环保等领域外,还应积极探索和拓展文化、教育、经济等其他领域,以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同时,要注重结合农工党基层组织当地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项目。农工党基层组织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社会服务工作的发展。通过搭建合作平台、争取政策支持、引入社会资源等方式,增强社会服务工作的力量和资源保障。同时,注重发挥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

4.加强社会服务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人才培训、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等方式,提升社会服务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同时,要注重激发党员的参与意识和服务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服务氛围。

5.创新社会服务方式

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如建立在线服务平台、开展远程卫生与健康咨询、服务等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中共二十大对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民主党派,也有新的社会服务职能转型要求。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民主党派需积极调整自身定位,创新工作方法,以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当前,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工作应聚焦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密结合群众需求,着力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要深入开展智力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工作,并大力倡导捐资助学、爱心奉献等公益活动,努力开创符合社会需求、群众期待、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社会服务实施路径。


版权所有: 中国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员会 © 2020-2025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94号8楼 邮编:650031
ICP备案号:滇ICP备20006623号-1
技术支持:云南启享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国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员会 © 2020-2025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94号8楼 邮编:650031
ICP备案号:滇ICP备20006623号-1
技术支持:云南启享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