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理论> 理论学习 > 我国多党合作思想的内涵、特征与实践价值探析
我国多党合作思想的内涵、特征与实践价值探析
编辑:杨伊琪   来源:张立琴 王前文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24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主党派要把与党同心、爱国为民、精诚合作、敬业奉献的多党合作优良传统赓续下来”。我国多党合作思想及实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自我丰富和完善的系统工程,根植于我国历史和社会土壤,是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创造,也是近现代我国政党发展历史演化选择的必然结果。研究我国多党合作思想,揭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合作思想理论的科学内涵、主要特征和实践价值,对推进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多党合作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前提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内容,也是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奋斗目标和利益诉求,肝胆相照,真诚合作。“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共同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共同奋斗,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团结合作,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患难与共、合作努力,贯彻《共同纲领》,服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成功夺取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克服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紧张的政治环境,“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投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积极践行“一个参加,三个参与”,立足现实、继承传统、着眼未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开创了多党合作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共同合作奋斗历程中形成的政治上的领导关系,决定了在政治合作中可以做到以诚相待、合作共事、协商成事。

(二)坚持求同存异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原则

同一性和差异性是多党合作的两个方面,既辩证统一,又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体现奋斗目标的一致性。这一政党制度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利于达成思想共识、目标认同和行动统一,有利于促进政治团结和有序参与……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行动。这是同一性。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历史、地位作用、代表群体利益、政治纲领要求等存在不同,这是差异性。尽管具有差异性,但都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这是联系性。在求同存异的政治原则下,坚持统一性、区别差异性、把握联系性,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坚持以提高执政能力和参政能力为行动要求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知无不言的挚友、过失相规的诤友,互相监督不是彼此倾轧,不是相互拆台、相互掣肘,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坚持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是多党合作思想实践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与时俱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各民主党派要发挥自身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优势,“自觉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帮助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能力。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履职水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要支持各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帮助参政党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充分履行职能、积极发挥作用。

二、多党合作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历史性是时代性的逻辑前提,时代性是历史性的阶段性呈现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巩固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新政协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政治上的领导关系确立。我国政党这种经过长期合作实践并得到事实和法律确认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多党合作实践中彰显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多党合作的内容具有时代性。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推动目标任务实现的核心力量,各民主党派是实现共同目标任务的重要推动力量,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政党合作模式,“风雨同舟、共同奋斗,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形成了通力合作、团结和谐的新型政党关系”,有效避免两党或多党竞争带来的弊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围绕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真诚开展政治协商,广泛实行政治合作,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彰显了我国多党合作思想的价值优势与时代特征。

(二)多维性与和谐性相统一统一于政党合作历史进程,共同推动政党合作实践良性运行

一方面,多党合作思想理论来源具有多维性。从文化融合角度看,我国多党合作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用“天下为公、以民为本”滋养合作思想内涵,用“和合理念、求同存异”彰显合作思想优势,用“兼容并蓄、和谐共存”奠定长期共存基础。这些文化理念既能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又能尊重各自的传统特点和自身诉求,筑牢了多党合作的文化根基。从现实演绎角度看,当前社会阶层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矛盾冲突复杂化,更加需要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达成共识、目标上形成一致、行动上协同配合,共同致力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从历史传承角度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的目标任务,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齐心协力合作共事、聚同化异协商成事,共同推动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另一方面,多党合作思想实践运用具有和谐性。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来进一步检验理论、丰富理论。一是在合作进程中体现和谐性。和谐政党关系“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争取民主自由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光辉实践,发展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二是在资源整合中体现和谐性。和谐的政党关系承认政党的差异性,又把这种差异性保持在体制内,可以有效协调、兼顾和整合各方利益诉求,确保每个政党都有表达诉求的渠道,使得各个政党的政治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三是在价值取向中体现和谐性。多党合作思想诠释了我国传统思维和而不同”的意境。“和”是指各民主党派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不同”是指各民主党派是具有各自政治纲领的独立政党;和而不同”是指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以宪法为前提,以合作为方式,以共存为追求,体现政党实践合作,彰显协商包容精神,在和谐中实现一致性和多样性的转换。”

(三)平等性与包容性相统一:平等性是前提,包容性是动力,统一于为政党合作提供支撑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和谐为本质属性,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实现了执政与参政、领导与合作、协商与监督的有机统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不同于西方根植于权力制衡政治体制的监督功能,我国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合作进程中实行互相监督,是一种非权力性监督,是一种源自自身以外的“异体监督”方式,其方式主要是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进行监督,目的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尤其是在合作进程中通过实践探索开展的有明确监督内容、形式、渠道的“对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和国家中长期规划中的重要约束性指标等的专项监督”,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主监督具有监督主体平等性、监督对象特定性、监督内容广泛性、监督依据法定性、监督结果实效性的特色。

三、多党合作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核心一元性与结构多样性:发挥政治稳定功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领导核心一元”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最大优势,能够使政党合作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可以有效避免奋斗目标的分散和实践行动的软弱,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确保政治合作与奋斗目标的一致性,维护政治体制稳定。“结构多样性”体现出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实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能够更好地代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提供更加广泛、更加开放、更加宽容的政治诉求表达渠道,有利于消融不同群体的冲突和矛盾,进而维护政治稳定。此外,执政与参政的政治结构,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彼此不会勾心斗角,不会出现政党轮流执政,不会出现“短命政策”,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形成发展合力。

(二)“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增强社会整合功能

在多党合作思想框架内,各政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广泛凝聚共识,破解发展难题,“汇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基础,在多党合作思想指导下积极参与国是,民主协商,“团结各自成员和所联系群众,反映意见诉求”,有效化解矛盾冲突,维护和谐稳定。此外,“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特色,体现出“一元”与“多样”的有机结合,共性与个性的内在统一,有利于团结不同力量,形成政治认同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利于整合政党力量、政党资源,优化政治资源配置,吸收并统一于共同目标,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式形成共识,具有将政党资源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能力。民主党派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整合力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渠道反映和疏导各种政治力量的诉求,扩大了社会整合的边界和张力,成为“调节国家与社会之间刚性冲突的减压阀和缓冲器”。

(三)政党互动与科学决策:实现协商民主功能

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党合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实践载体、参与渠道,拓宽了政党合作共事领域,“通过政党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集中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了政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商民主功能。作为民主协商重要力量的民主党派,通过建议专报、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反映意见诉求建议,为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广泛真实信息,确保决策得到民众普遍认同,促进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民主协商的作用体现在:主体意识方面,体现了民主党派有“胆量”,敢协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有“度量”,真协商。制度完善方面,有关民主协商法律法规制度相继出台实施,增强了民主协商的权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协商自觉方面,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团结合作基础上实行的党际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理论源于实践,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思想植根于中国土壤,理论根基厚重,文化渊源深厚,历史文脉清晰,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风雨同舟、携手奋进的历史征程,“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充满中国智慧,体现中国特色,展示中国品格,彰显中国气派。多党合作思想在实践中证明“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创造性、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焕发更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版权所有: 中国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员会 © 2020-2025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94号8楼 邮编:650031
ICP备案号:滇ICP备20006623号-1
技术支持:云南启享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国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员会 © 2020-2025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94号8楼 邮编:650031
ICP备案号:滇ICP备20006623号-1
技术支持:云南启享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