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 中国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员会 © 2020-2025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94号8楼 邮编:650031 ICP备案号:滇ICP备20006623号-1 技术支持:云南启享科技有限公司 |
![]() |
|
编者按:2025年3月28日,缅甸突发7.5级强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毁,我国云南省多地亦受强烈震感影响。灾难面前,中国迅速行动,3月29日,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率先抵达缅甸内比都开展救援,成为首支抵达缅甸的国际救援队。随后,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携物资于4月19日奔赴灾区开展灾后防疫工作,这是国家疾控局成立以来首次成建制境外行动、国家移动防疫中心组建后首次境外实战,也是云南省继援尼泊尔后再次承担国家卫生应急援外任务。在此次援缅行动中,农工党党员赵世文和入党积极分子杨希良随队深入灾区,以专业能力与奉献精神践行使命。为弘扬榜样力量,农工党云南省委会专程采访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队长、农工党党员赵世文,记录农工党党员援缅经历与感悟。本期报道将带您走近这支防疫队伍,深入了解农工党党员如何践行使命与担当,近距离接触他们如何用行动书写国际合作与大爱无疆。
看着地震残骸的照片,您或许会潸然泪下;看着失去亲人痛哭流涕的人们,您会觉得痛心,但是没有亲临现场无法感同身受,只有真正站在废墟上,才能体会什么是“与死神赛跑”,那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看着防疫队员云淡风轻地讲述他们的救援行动,您无法体会背后的艰辛,无法体会那沉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岁月安稳的背后,是无数救援工作者的负重前行。
在缅甸曼德勒省震后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一支身穿“中国卫生”红色马甲的队伍格外醒目。他们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穿梭于倒塌的房屋与临时安置点之间,用专业与汗水筑起灾后防疫的“生命防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内,汗水早已浸透衣背,但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的队员们依然在余震中奔走于各个受灾民众安置点。他们用专业与汗水诠释着大国速度、大国担当,更用行动传递着“中国温度”,续写着中缅两国的胞波情谊。在这支50人的援缅卫生防疫队中,农工党党员赵世文和入党积极分子杨希良以专业素养与无畏精神,在“与死神赛跑”的战场上,书写着农工党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速度——快速反应驰援灾区
缅甸地震后,多支中国救援队驰援灾区,在曼德勒开展生命救援,云南救援医疗队震后18小时即抵达缅甸,是首支进入地震灾区的国际救援队。“我们是晚上十点接到出发援助缅甸的任务,连夜准备物资,协调包机,凌晨六点在机场送走队员。”农工党党员、云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赵世文说。当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率先在缅甸内比都开展救援行动时,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一行50人携带卫生应急物资和设备,于4月19日抵达缅甸曼德勒并协助当地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此次防疫队携带实验室检测设备和试剂耗材,可在缅甸开展多达80项检测项目,可检测44种传染病病原体,大幅提升曼德勒灾区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速度。
作为经历过汶川地震、尼泊尔地震等多次重大救援的“老兵”,丰富的救援经验让赵世文意识到这次救援的复杂性,战乱与余震不断加剧救援困难,恶劣的气候条件、蚊虫肆虐都容易导致地震灾后暴发疫情。作为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队长,他不仅承担着专业技术工作,救援的同时还要确保队友安全,肩上是沉甸甸的责任,心里是对救援工作争分夺秒的焦虑和关切。面对战乱余震、蚊虫肆虐和高温潮湿的复杂环境,赵世文团队携带的检测设备和双语培训教材迅速派上用场,3小时内便在云华师范学院搭建起临时实验室,当天完成首批水质和病原体检测,以“中国速度”为灾后防疫抢下先机。赵世文始终将队员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团队“零伤亡”完成任务,提前建议准备的双语培训教程也在本次救援培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温暖——及时为灾民排忧解难
在物理高温与心理高压的双重考验下,防疫队用温暖传递中国温度。缅甸的阳光炙烤着身体,守护生命的光却温暖着缅甸灾民的心,一点点融化着他们内心的恐惧与不安。赵世文告诉我们,心理调适组队员在安置点带领灾区民众做心理放松训练,刚开始大家都很紧张,到后来慢慢露出笑容,最后全场自发鼓掌。受灾民众从最初的紧张沉默到全场自发鼓掌,从惊慌张望到主动配合,这种转变都源于防疫队的专业素养和用心用情。30天的坚守,对于防疫队员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是极大考验,炎日酷暑让有的队友出现高血压突发、严重过敏等身体不适,但无人退缩。
防疫队的努力换来了灾区群众的日益心安。有个缅甸男孩用流利的中文跟防疫队员说他要去中国旅游,去“云南、西安、北京”。一位缅甸小伙子坚持要跟队员交换国旗徽章,虽然他中文讲得不太标准,但那句“中国缅甸是好朋友”说得特别真诚。一次会心的微笑、一个暖心的拥抱、一声真挚的“谢谢”,这些朴素瞬间成为中缅友谊的生动注脚,让中缅两国历久弥坚的胞波情谊在震后的废墟中,化作两国人民睦邻友好、重建家园的坚定力量。
担当——筑牢灾后公共卫生防线
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是唯一在缅甸震后抵达曼德勒省的国际卫生防疫队。5月的缅甸已经进入雨季且持续高温,高温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蚊虫,蚊虫叮咬可能导致登革热和疟疾传播。赵世文在与缅方人员交流后表示,通常强烈地震后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灾区生活饮用水和食品等的卫生学检验、患者和环境等的病原学检测非常重要。
在援助期间,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深入曼德勒供水厂、疾控及医疗机构开展调研交流,协助提升实验室检测和病媒监测控制能力;围绕传染病风险评估、环境消杀、蚊媒生物监测、饮用水样本检测、疫苗接种指导、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等方面开展多项专业防疫工作;深入4个灾民安置点完成5轮走访,实地查看受灾民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食品供应、水源使用情况,以及蚊虫孳生环境等卫生防疫关键点,全面提升当地灾后公共卫生安全水平。防疫队还与缅方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开展多轮系统培训,内容涵盖灾后防疫知识、环境消杀技术、实验室检测操作等,累计培训缅方人员105人。
赵世文介绍,防疫队在任务期间与缅方共同制定传染病监测与应急处置方案,为当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和当地的卫生部门一共制定了13个传染病监测应急处置的方案和预案,这样就有效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第二我们解决的是一起做的问题。”借鉴此前地震灾后防控经验,赵世文说道,“最后一个我们解决走了以后他们当地怎么做的问题,所以我们结合这支队伍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5年尼泊尔地震还有云南像鲁甸和彝良地震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制定了曼德勒地区恢复重建的疾病预防控制的意见和建议,供当地参考”,这些都为缅甸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任务结束时,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将随行携带的实验室检测试剂耗材、消杀药械、个人防护物资以及应急食品,共73项品类无偿捐赠给缅甸当地卫生部门,支持其后续防疫工作。“这些物资后续可以助力曼德勒卫生部门开展登革热、疟疾、霍乱、麻疹等病原学的检测,还有饮用水和食物中毒的样本检测工作以及开展现场的消杀工作,能有效降低传染病暴发和流行风险。”赵世文回忆道。中国政府驻曼德勒总领事馆高萍总领事现场见证物资捐赠签字,并与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举行座谈交流。
在缅甸的30天里,防疫队以“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为指引,用汗水浇灌希望,以行动践行初心,让“中国卫生”红色马甲成为灾区群众心中的安全色。“我们通过以上这些工作,在当地基本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也续写了中缅胞波情谊的公共卫生新篇章。”赵世文的话语掷地有声。
作为农工党党员,赵世文始终秉持“忠于祖国、牢记使命、全力以赴、为国争光”的理念。他带领团队将汶川、尼泊尔地震的防疫经验融入缅甸重建建议,用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正是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积累和应急体系的完善,让防疫队有能力在国际救援中展现专业实力。“祖国强大是一切援外工作的保证。”赵世文的感慨,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
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征程上,农工党党员们以专业为铠甲,以汗水为勋章,在不同的“战场”上践行着初心使命,践行农工党“爱国、革命、奉献”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让中国力量在守护生命、传递大爱的征程中熠熠生辉。
贝欧娜
版权所有: 中国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员会 © 2020-2025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94号8楼 邮编:650031 ICP备案号:滇ICP备20006623号-1 技术支持:云南启享科技有限公司 |
![]() |